[分享]消費自省
有些大專學生因為過度刷卡消費,而還不起債務,結果被不肖人士看中,以他們為人頭申辦護照,代價4萬元,而後他們再將護照報失,以為天衣無縫。但這種「賣護照」的行為業已觸法,而這樣的行為也牽出了許多終究在某個時候將會爆發的重大社會及金融問題。
這些問題有:
(一)為什麼當今的「消費文明」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過度消費文明」?而這種「過度消費」的現象,為何在青少年族群裡,甚至變成了一種「強迫性的過度消費」?
(二)從前的人相信「量入為出」的價值,甚至還強調儲蓄的重要。為何演變至今,隨著信用卡與現金卡的氾濫,在新興中產階級,尤其是青少年族群裡,對消費債務已愈來愈無動於衷,以至於在日本,去年個人破產者高達21萬5000人,美國則達147萬人,香港則達2萬5000多人?
人類的消費文明在過去十年多以來,愈來愈演變為一種具有強迫性的過度消費文明,這其實是一種有理路可循的社會變遷。以美國為例,最近專欄評論家珍‧哈默絲諾(Jane
Hammers
lough)在著作《去物質化》——馴化貪得的力量》(Dematerializing;
Taming the Power of
Possesions)裡即指出,在1950年時,美國超市的貨品僅3000種,現在則已增至3萬種,平均每天有34種新食物出現。而每個人每天則受到3000多種消費訊息的轟擊。在消費廣告及訊息的長期轟擊下,擁有物質已不再是「必需」,而成了「不能沒有」,擁有貨物是認同主流價值的指標。人們必須不斷跟隨時尚購物,否則即是落伍,這也就是說,人們拚命買東西,在深層意涵上,乃是一種怕趕不上時代的恐懼感在推動著,這種物質消費所塑造的「生活風格」(Lifestyle)在取代了「人生」(Life),成了生存的最重要意義,愈高檔的消費愈成為嚮往的目標。因而哈佛經濟學教授薛爾(Juliet
Schor)遂指出,當今的美國過度消費,乃是一種因為恐懼而造成的心理防衛。美國住家在過去30年裡面積加大了一倍半,主要的增加空間都用於放置買得太多的東西;美國父母每周購物的時間平均6個小時,而陪同子女遊玩說話的時間祇有40分鐘。這種情況隨著信用卡消費增加,更趨明顯。在1970年時,美國信用卡消費僅20億美元,2000年已增至6260億美元,平均每戶的信用卡消費債務為4000美元。由於大家都過著延期償付的生活,一旦失業,即等於破產。
美國怪現象:瘋狂消費
每周購物時間,比陪子女多八倍
而這種情況在青少年裡格外嚴重。美國青少年因為與家庭較疏離,消費及生活方式特別受到同儕團體的影響,他們追求同儕間的相同,但在相同裡又必須有自以為代表了個性的微小差異,這即是所謂的「微小差異的自戀症」,也是他們扮帥耍酷的原因。由於青少年在消費行為上具有極大的自主性,遂使得美國人自青少年期開始,即型構出過度消費的第二天性。
而這種情況,在日本就格外地戲劇化了。目前的日本儘管經濟極其疲弱惡化,不但百貨零售業持續負成長,甚至連麥當勞也都首次出現虧損,但青少年所形成的所謂「泡沫青少年市場」(Bubble
Junior
Market,簡稱BJM)1年卻仍然有高達3000億日圓的生意,平均每個小孩一年消費達到10萬日圓。尤其是儘管日本百業蕭條,但以青少年為主的「奢侈品市場」卻從未蕭條,即以全球最貴的名牌LVMH
為例,它靠著青少年追求名牌之風所賜,2002年的業績即達1360億日圓,成長率高達15%。LVMH
一個品牌的業績,就差不多等於整個西武百貨集團全年業績的四分之一,日本青少年已幾乎成了歐洲真正名牌的最大顧客。日本青少年這種名牌崇拜,其實也是南韓、台灣,甚至中國大陸青少年名牌崇拜的來源之一。
日本青少年過度消費,甚至造成獨特的名牌消費癖,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在於消費行為上的過度縱容。在1950年時,日本一個婦女平均有4.32個小孩,到了現在,則是一個女人祇有1.33個小孩,這使得日本家庭對子女在兒童期就在物質行為上相當縱容,1個9至15歲的小孩,1年的平均消費金額即有10萬日圓之多,同儕之間的競爭性消費也自幼即養成。
因此,當今的日本經濟與消費,實在構成了一個極為突兀荒誕的畫面。就總體經濟而言,日本在1982至1990年間,平均年成長率高達4.5%,那是泡沫經濟的黃金時代,形成了奢侈品崇拜的風氣。而從1990年以迄目前,則是所謂的「失去的十年」。由於日本政府缺乏足夠的魄力實施經濟改革,祇是徒然地不斷以公債和財政赤字來灌救經濟,這種「沒有痛苦,因而無法改革」的困境,乃是日本國債已到了GDP140%,公債已占了財政預算50%左右,因而整個經濟成了徒然虛耗而無法復甦的主因。
就以2002年為例,它的失業即持續攀升到5.5%的高點,全年的零售消費也繼續下跌,單單12月,零售消費即下跌3.9%,大型百貨連鎖公司如高島屋、三越、松土反屋、阪神、伊勢丹等,降幅皆在5%到8%之間。甚至最平民化的麥當勞,自它1973年登陸日本後,2002年也成了它首度虧損的1年,分店也關閉了176家。由於經濟不振,它的個人破產數也由1990年全年1萬件,增至2002年的超過21萬5000件,被債務纏身的已多達200萬個家庭。由於債務不堪負荷,尤其是一旦為了救急而向「高利貸業者」(Racket
Lender)借了錢,則持續的威嚇即迎頭而來,這也是2002年1年裡,有3萬1000人因債務而自殺的原因。在日本,民間債務合法利息最高可到29%,但黑道高利貸則會到10天即50%,年利率達1800%的可怕程度。除了自殺之外,即無別的方法,由於被債逼死的數字太高,2002年日本警視廳遂大舉檢肅,抓了446名高利貸業者及其討債人員。
日本怪現象:笑貧不笑娼
崇尚名牌,援交償債稀鬆平常
然而,儘管經濟和社會情況如此惡化,奢侈品及青少年消費卻依然興旺,爭取青少年儼然成了各類業者最主要的利基。尤其是在奢侈品方面,日本經過泡沫經濟期間的洗禮,對奢侈品已培養出極為高檔的品味。歷年來歐洲各家名牌由於競爭激烈,許多名牌為求擴大市場,已由「高」向「中高」價位轉進,對於這種「墮落的名牌」,日本青少年已興趣缺缺,他們所崇拜並耽溺的,乃是那種真正高檔,像LVMH一個小錢包就要大約10萬日圓的高檔名牌。為了滿足名牌癖而刷爆信用卡,最後以「援交」償債,也漸漸成了稀鬆平常的行為。
日本青少年的高檔消費癖,乃是美國式過度消費的更進一步發展。對物質的擁有,已成了一種新的耽溺、新的價值,甚至還是新的宗教。日本過去對債務有著強烈的羞恥心,但這種恥感文化及價值已在當今的青少年裡被連根拔除。
因此,在日本形成,而後向東亞蔓延的這種奢侈品崇拜,乃是「物質擁有」最獨特的型態。為何在百業蕭條下,特別昂貴的商品反而在日本青少年的鍾愛下一枝獨秀?就以LVMH這家法國昂貴名牌商為例,它以前在日本祇有44個行銷點,但因業績持續成長,2001年遂開設大型旗艦店,乃是它全球最大的旗艦店面,2003年還會再開兩家大店。
把物質的消費和擁有變成一種至高的認同價值,而且其位階還高於刷爆信用卡及為了名牌而去「援交」所產生的羞恥感,這實在是一種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它顯示出對日本相當多的青少年,「獲得」某些具有特別的物質這種「符號式的意義」,業已成了「存在本身的意義」。古代「笑貧不笑娼」已轉化成「笑沒有名牌不笑信用破產和援交」。除此以外,對許多青少年或不順利的中產階級,日本政策所造成的價值混亂,也不無關聯,那就是,從1991年起的10年裡,日本為打消公司所欠銀行的呆帳,已動用了相當於7500億美元的公共財政,這也就是說,當銀行瀕臨破產邊緣時,政府可以用財政手段來拯救,為何個人破產時可以不救?若日本國民每人都刷爆信用卡,使銀行出現壞帳,則私人問題變成公共問題,是否即可獲得紓困?這種價值上的錯亂,對人們的不以信用破產為意,也不無推波助瀾的效果。
這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惡化,人民的失業及所得降低,以及日本政府藉著總體經濟手段來掩蓋經濟結構問題,一種對個人信用採取虛無態度的人生觀已告出現,無論自己有業無業,無論自己多窮,但祇要一卡在身,即可以去享用名牌消費,至於後果如何,則不予理會,或者即且戰且走。這是一種「不理會後果」(Reckless)的時代症候群,這種具有集體性的時代症候群。其實也就是包括台灣在內的所謂「再怎麼窮,也要……」的耍帥耍酷心態。不論再怎麼窮,也要買個名牌;不論再怎麼窮,也要出國旅行;不論再怎麼窮,也要買部汽車。「再怎麼窮,也要
……」的集體心態,對有些青少年,已成了一種新的主流價值。
深受日本青少年大眾文化影響的南韓,這種情況也相當明顯可見。南韓青少年持卡在2001年已增至245萬張,2002年底到264萬張,到今年初增至274萬張,在過去1年裡,刷卡消費超過一個月未清繳的債務已增加了32%,高達8兆韓圜,相當於65億美元。因而南韓央行已對最主要的發卡公司LG
Card
提出警告,要求發卡自制,提高資本額及呆帳準備。
將「物質」的「擁有」視為新的至高價值,並讓它超過了人對自己的規劃、管理,以及期許的程度,這就讓人想到了大詩人華滋華斯(William
Worthworth1770-1850)的詩句:
這世界太讓我難受,鎮日早晚
得到與花費,我們浪費了自己的能量
我們很少去在意屬於我們的自然
我們已將心丟棄,一種卑下的恩賜!
台灣怪現象:物質當道
再怎麼窮,也要追求帥與酷
目前的台灣,類似於日韓這種「再怎麼窮,也要……」的集體心態,其實已靜悄悄地在我們社會裡登陸。前年台灣刷卡8750億元,去年達1兆元,成長幅度約為31%,估計今年將幅度更大。做為一種信用的方便形式,它無可爭議,但其他條件配合——如「物質化」價值的至高無上,如它往「過度消費」的方向轉移,這種原本祇是個人的問題,即會在某個時刻,變成更大的社會或財經問題。這是個「得到與花費」(Getting
and
spending)的時代,人們在「再怎麼窮,也要……」的價值下,追求帥與酷。
美國饒舌樂團「閃手大師及憤怒五人組」,有一首歌,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來警惕耍帥耍酷的青少年,可以為刷爆卡賣護照者為誡:
你羨慕所有簽賭勝利的贏家
還有幫派殺手、老鴇和富商巨賈
人們開大車,鈔票大把大把花
你長大要像人們一樣,啊哈
走私、土匪、強盜、賭徒都幹
還兼扒手、乞丐、攤販及流浪漢
你說,「我很酷,哈,我不笨!」
接著就被踢出了學校因為太混
而後無業可就,一無所有
到處閒逛,做瀟灑模樣
抖起領子很拉風,但無所不為
就這樣去吃八年牢飯
而今你已成年,是個爛ㄎㄚ
接下來的兩年成了跑腿的豎仔
被人整但也整人,像活在地獄裡
直到有一天被發現在斗室上吊咯屁
坦白說,你已失去了自己的人生
死軀僵冷掛在那裡晃個不停
但你的眼唱著悲哀加悲哀的歌
啊,活得多麼短暫而死得如此年輕。
(引用:新新聞雜誌 http://www.new7.com.tw)
- Oct 30 Mon 2006 17:14
[分享]這就是現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